Skip to content

以西之精湛器物,品曹氏精雅生活

下拉

当微风中摇曳的银杏树梢剪碎了秋日午后的阳光,平整泛青的石板路显得愈加明暗错落起来。诗意的生活从何处来?来自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筑梦,来自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守望、眷恋与传承。两百多年前的曹雪芹如是,每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当代人如是,一家企业亦然。

文化跨界商业,拾梦精雅生活

梦,是永恒的主题。昔日的梦是文学的梦。200多年前,文学巨匠曹雪芹在西山的晚霞里写作《红楼梦》与《废艺斋集稿》。那时他已经历了繁华落尽、万境归空,所居之处变作“茅椽蓬牖”“瓦灶绳床”,却同时也有“晨夕风露”“阶柳庭花”,延续着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

未来的梦,是创新的梦。西门子家电凭借启迪灵感的卓越创新,不仅为家电技术树立了新标准,而且简化并重新定义了我们的日常生活。作为世界家电行业的中坚力量和领跑者,西门子家电代表着创新思想、精湛设计、优良性能,为全球千万消费者带来完美生活品质。

这场活动是一次文化与商业的跨界,传统与现代的对话,阅读与生活的交流。希望让给人以精神和心灵滋养的、历史与人文底蕴深厚的曹红文化,伴随着改良人们现实生活品质的、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一起,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。

忆怀曹公故事,品酌红楼真味

北京曹雪芹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位灵芝女士围绕曹雪芹与“精雅生活”的概念与在场嘉宾进行了分享。曹雪芹是三代江宁织造培养出来的生活家,他的物质生活观念来自于贵族家族生活文化的积累,更来自于自己在不同人生境遇中的真切体验。在位灵芝女士分享的过程中,三道来自《红楼梦》中的餐点被逐一呈上席间:

瓜仁油松穰月饼,这是中秋时贾母赏月所食之物,刚好照应刚刚过去的中秋;

桂花糖蒸新栗粉糕,同样是秋天应景的糕点,味道就和名字一样软糯、香甜;
最后一道“茶泡饭·石头记”,看似简单平淡的食物,却暗藏人生真意。米是扬州的米,口感松弹,回味略带甘甜;茶是每人座前喝剩的茶,有的平淡,有的苦涩;点缀其间的海苔、芝麻和山葵,让舌尖多了一抹解释不清的香……我们都像曹雪芹笔下那块顽石,被送往人间走这一遭,经历了真假有无,繁华落尽之后,终于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。

同摹曹公雅趣,共绘风筝之缘

《南鹞北鸢考工志》,是曹雪芹手工艺佚著《废艺斋集稿》全八册中的第二册。在这册书里,曹雪芹详细讲述了风筝扎、糊、绘、放的技巧,编制了许多通俗易懂的工艺歌诀以方便人们记忆传诵,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风筝图谱。这一切都被1943年有幸得见此书的孔祥泽先生抄录下来,成为世人宝贵的文献资料。

活动邀请了孔祥泽老先生的后辈孔炳彰先生,分享孔家三代与曹氏风筝的缘分,并对《废艺斋集稿》所蕴含的曹公济世精神进行解读。随后,在孔炳彰先生的指引下,二十位嘉宾参照曹公留下的风筝歌诀和图谱,共同绘制依书中设计图样扎好的微型沙燕风筝。独特的想象力与审美意蕴在浓皴淡染间呈现,一只只燕子风筝被涂抹上绚丽的色彩,慢慢焕发出一种奇特的生命力,仿佛轻轻振翅欲飞天际。

平等,助人,幸福,这是曹氏风筝的故事传递出来的信念;尊重,匠心,传承,这是孔氏家族的坚守带给我们的启发。

以西之精湛器物,复原传统佳肴

《废艺斋集稿》第八册,讲的是烹调。曹雪芹祖父曹寅曾写《居常饮馔录》,可见是家族传下来的手艺。在活动最后一个环节,由京城颇有名气的私房餐厅三里六七主厨张利斌,用西门子家电还原了两道曹公笔下的传统佳肴,满足了大家对视觉与味觉双重饕餮的需要。

《红楼梦》第三十八回,湘云、宝钗在藕香榭大设螃蟹宴,邀贾府众人赏花、赋诗,那几番食色滋味简直跃然纸上。

蟹这一味食材,最重要的莫过于烹饪出它的鲜字。古法烹饪中体现鲜字的烹饪方法以蒸与煮二者最为广泛,但蒸食之法从营养及口感上又远超煮烹之行。通过西门子电蒸汽炉的精细调控,让每一烹饪时刻水蒸气接触到蟹食的温度都能恰到好处,将这一味鲜材传递到每一位食客口中。

而许多人闻所未闻的“老蚌怀珠”,或是曹雪芹本人生前最擅长烹制的一道江南美食。曹雪芹当时做这道菜的方法,我们已不得而知,只好从《瓶湖懋斋记盛》残稿中寻找线索。这一回,主厨张利斌携其团队准备了两种菜品的呈现形式。其一:两条鲈鱼被剔骨、去肉备好,新鲜的鱼肉被打成泥,团成鱼丸,塞进鱼腹里,再用鱼泥封口。其二是将鱼肉片成半个手掌大小的薄片,对折成蚌壳形状,里面裹上鱼丸,同样用鱼泥封口,然后一个个放入事先已剔空、洗净的蚌壳里,再加入蚌肉、鹌鹑蛋、蔬菜。两种方案均是通过几种鲜香食材的合力烹煮,利用西门子电磁灶的精细火力的调节,急炒慢烹,使得各种食材的口味发挥到极致。

唇齿留香、回味无穷之时,这场精心设计的曹红寻味之旅也就到了尾声。一片黄叶写日月,几番红楼梦春秋。此时,此地,大好秋光不容荒废,我们又该到哪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精雅生活呢?

“秋菊堪餐,春兰可佩,留待先生手自栽。”